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研究论文

时间:2018-07-18 编辑:远辉 手机版

  摘要: 实证调研发现,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及总体幸福感等方面的水平不一。留守儿童既有亲子分离、孤独悲苦、心理失衡、手机依赖等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问题,又有苦中作乐、勇敢坚强、懂事坦荡、关爱家人与社会的积极心理复原力。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利用周边资源积极培养留守儿童的人格品质;加大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力度,强化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正面信息影响;由面到点地进行指导,增强儿童的心理弹性。

  儿童时期是身体机能发育、心理素质养成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期间,在促进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儿童未来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缺位的不利状况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等5个地区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与成长环境相比苏南地区差距较大,在亲子分离与家庭结构破损的情况下,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弹性心理培养,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破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发展而引起的我国人口大幅度流动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从特征来说,主要是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而“儿童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事实证明,因为亲子分离,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儿童公约》认为15岁以下且“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儿童就是留守儿童,亲子分离时间的长度往往决定了对孩子造成影响的程度。21世纪以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某些学者只看到留守儿童现有的不良心理表现,将留守儿童归入“问题儿童”范畴,很少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目光从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逐步拓展到逆境中的人群,试图通过对人固有的潜力与美德进行挖掘和激发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并得到积极的发展。20xx年以来,我国学者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对留守儿童积极品质与心理素质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中,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解读留守儿童的心理图式,以激发他们具有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进而获得更好的生活。现有研究表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潜在品质及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问题,可以从儿童自身内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心理弹性又被称为心理韧性或心理复原力,即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心理弹性不是静态的心理状态而是具有动态性、伸缩性的心理抗压能力,它因环境变化不断自我调控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心理弹性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内在潜能,是个体遭遇挫折的时候实现自我调整与和谐发展的一种能力。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可以说,两者都是关注个体内在的积极心理,都是对人的天赋潜能与积极力量进行挖掘与调适,以帮助人们有效提升自己的环境适应性。

  二、探究: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弹性心理现状调查

  为了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本研究选取江苏省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徐州等多地农村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根据黄希庭与陈建文等人的观点,儿童的心理弹性主要表现为儿童在适应社会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人格特质,如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反应、心理特点、主观幸福感等。因此,调查问卷主要采用黄希庭教授团队与李宏翰教授团队编制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其中包括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与及总体幸福感等要素。

  本研究共選取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1200名15岁以下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其中连云港赣榆区230人,灌云县180名;盐城响水县160人,滨海县140人;宿迁市的洪泽县190人;徐州睢宁县120人;淮安市180人(集中在淮安市某留守儿童寄宿学校采集调查对象)。另外,还在上述地区采集60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心理弹性是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变量”,总体来说,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心理弹性越大,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通过问卷回收与统计,对照相关量表,发现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尽管某些因素明显低于量表水平,但是部分因子要高于量表值与非留守儿童的相关值。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对12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总体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并没有与非留守儿童形成差异,部分指标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留守儿童在环境认知、情绪调动、应激方式及人格特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品质已经达到了适应和调控外界环境的程度。尽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多数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细节比较发现,尽管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留守经历对儿童积极品质的激发与形成带来了一定的正向作用,而非留守儿童面对问题时不能够如留守儿童一样积极寻求有效帮助。

  时间管理是儿童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表现,指儿童借助于规划、技巧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有效使用。调查发现,1200名留守儿童中,67%的人在时间管理上处于中等程度以上,特别是初中生的时间管理水平高于小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时间管理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时间管理水平,而在时间分配与管理效能等方面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成人指导,留守儿童在时间的优先级方面比非留守儿童差,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盐城地区4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比较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在情绪上更有忍耐力,这一方面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好。

  另外,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调研访谈中,还特别关注部分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部分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农村孩子课外生活相对单调,手机可能是他们唯一的玩伴。某些农村家庭,尤其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亲子氛围比较淡薄,孩子缺少父母的温情陪伴,也只能从手机中寻求。更让人深思的是,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相关调研中,居然发现“亲子分离”、“曾经的孤独”与“不安全感”与手机依赖高度相关,说明部分留守儿童的这种手机依赖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带到以后的大学生活中。endprint

  儿童的幸福感主要指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即儿童在自身满足感与安全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欣喜或者喜悦的情绪,儿童幸福感的强弱与儿童的心理弹性呈正比关系。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我国成年男女的常模得分分别是75分与71分,分值代表总体幸福感的强度。1200名留守儿童的总体幸福感的均值是76,比常模值略高。我们根据部分留守儿童的习作画展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发现,78%左右的留守儿童的习作画与其生理心理年龄一致,这说明苏北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感、物质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较好;但是,有22%的习作画隐含了留守儿童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足、性格孤僻和情绪阴郁等问题。总体来看,大部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程度的幸福感。

  三、解题: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弹性心理发展的路径思考

  从上述调研情况可以看出,苏北留守儿童在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与及总体幸福感等方面水平有低有高,总体来说,这些指标可以体现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状况,即使有部分指标并不很理想,但是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乐观地看到,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具有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激发并利用好留守儿童具有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以帮助他们心理弹性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教育机构,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引导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方面下一点苦工,如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关注和利用好自身周边各种资源,当他们遇到相关问题时就可以主动向周边寻求帮助。最近几年,我国在关注和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成长方面投入较多,各种资源开始向留守儿童倾斜,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留守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其次,积极培养留守儿童的人格品质。调查发现,苏北地区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时间自觉性,但是在时間优先级方面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及监护人抓住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通过进一步发扬留守儿童在时间上的自觉性带动时间管理效率的优化与提升,进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增强心理弹性。

  再次,加大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力度,强化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正面信息影响。信息输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根据“期望效用”原理的观点,如果外界环境一直渲染留守儿童的负面信息,就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使留守儿童或社会觉得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儿童的成长就会失去内生性的正能量,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潜意识或行为趋向。因此,需要从积极心理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韧度。

  最后,需要由面到点地指导,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和主观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但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状况最为突出的就是“各具特色”,因此,需要对个别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单独施策”,既要肯定其优点,并通过赞美与表扬的方式发扬优点,激发潜能;又要针对个体的不足采取一定的辅导、干预措施,对“手机依赖”等不良心理进行矫正,促进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蒋玉红,孙业恒,杨林胜,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365-367.

  [2]申继亮,武岳.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16(1):9-13.

  [3]陈建文.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14(1):102-108.

  [4]厉飞飞.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2):13-1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研究论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