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0-11-07 11:30:51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心理教育知识点整理

  心理教育是什么?(1)

心理教育知识点整理

  躁动、跌宕的20世纪已经远去,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心理教育”的凸现乃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它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从教育进程到教育评价无不浸入心理教育的印迹,其实,我国的心理教育才刚刚起步,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进行研究。

  就名称而言,心理教育的提法远未达成共识,比较常见的提法就有:心育、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等。名称用法的歧义实际反映了人们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也是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领域的差异密切关联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提法的背后有着相异的实践领域,但如果加以精心提炼,能够从这些相异的名称中抽取相同的内涵,这些活动都以人的心理为指向,即人的“心理”是共同的、共通的领域,而对人的心理的指导、咨询、训练等等归根结蒂是属于“教”与“育”的范畴,因此,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来统摄上述诸多提法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当然,“统摄”不等于“替代”,在各别的实践领域,心理教育实践应有其能体现实践内涵的称谓。

  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理素质,无论是“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还是“防治心理疾病”都属于发展人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心理素质与人的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处在中间层次,它与生理素质结合,共同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人的世界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为了深入地审察心理教育的内涵,下文将从三大方面论证心理教育,以表明笔者对心理教育的一些理解和体悟。

  一、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

  人性的问题是伴随教育的永恒话题,一种教育观念、教育理想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隐含着人性的预设,从古及今有关人性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性为基点的教育的争论,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由此导引出的教育理念就是“化性起伪”,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在西方历史上关于人性问题有同样的争论,从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到柏拉图、斯多葛学派的“至善主义”,从中世纪神学的“神的意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费尔巴哈的“爱是人生命存在的本质”到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非理性主义者的“在意志、情感、潜意识中体验人的本质”,每一种人性的假设都寓含着丰富、鲜活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教育观就是极好的范例。人本主义者(如马斯洛、罗杰斯等)对人性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可归之于“性善论”),在心理教育过程努力营造尊重和信任人的良好氛围,并力图通过这样的氛围激发、达成人的心理的自主成长。说心理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这是由心理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心理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心理机能、发掘心理潜能,是心灵建构的活动,人性的基础层次是心性,人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需要等心理能力,才能从事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察作为人的活动,要使人具有作为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对人心理的培育就势在必行,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那么,从人性的高度来审视,心理教育究竟要张扬什么?

  1.人之心力

  心力与体力对应,是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总和,也可称之为心理能力,它能生发出巨大的能量。每一个正常发展的人,都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这种不定型的能量与后天因素的结合使人与那些依靠固定结构发展的动物具有质的差异,其实,就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素质而言,人并不占有多大的优势。人跑不能胜马,力不能胜牛,更不能象鸟儿飞翔,但动物不具有丰富的心理世界,更不具有能使自身发展壮大的心力。正是有了这种不定型的心理能量,经过自然的成熟与社会化过程的交互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人能够积累智慧、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因此,人性并不表现于人的生物性,而表现为他的理性和精神,人的真正力量是精神力量,人的真正价值是精神价值。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论及“心力”问题,“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1]。王国维所谓的“精神之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心力”,它与“身体之能力”(体力)一道构成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这种论述就是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和深刻。心理是巨大的能量场,心力是强大的能量源,心力的发挥与否与人性能否得到张扬呈正相关,当人性受到压抑控制时,心力也会减弱,当人性得到尊重、解放时,心力也会得到张扬,反之亦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极不平衡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人性的发展却受到极大的阻碍,科技发展使现代人深受工具理性的奴役,物质富有却导致很多人精神的空虚,这就是所谓的人性的“时代的精神分裂症”,对于这样一种精神的痼疾,心理教育未必就是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通过发展人的心力来抵御精神的畸变,通过张扬人的心性来矫正、挽救失落了的人性。

  2.人之潜能

  心力是指心理的能量、心理的效力,它表明了心理的动力特征及其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人的潜能则是蕴藏在遗传素质之中的尚待开发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它表明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通过开发而转化为现实性,也可能会得不到开发而在个体身上泯灭。人的潜能是人性的一面,也正是人的潜能奠定了人性的现实性基础,潜能的开发无疑是张扬人性的现实之举,“人类生下来就是早熟的,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产,也可能在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2]。从现实生活来看,人之潜能带来了人之创新、人之发展的可能,也赋予了人在顺境中求成、在逆境中抗争的信心和勇毅。我们生存的世界每前进一步都标示着人的潜能的进一步开掘,技术世界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人创新精神的一次闪光,这也是人性的体现。由此可见,潜能是流动的,人性也非固定的、命定的,在潜能的发挥中张扬人性,在人性的升华中激发潜能。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他的未完成性,这种未完成性,使人不会停留于实存状态,它会不断驱使人追求新的规定性,不断创造新的自我。这种“追求”、“超越”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有自我发展、自我求成的潜能,然而,由于社会的规限、生存的压力、个人的境遇,人性常常难以得到彰显,潜能不能有效地发挥。美国著名的艺术家摩西老母在她的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才能,这一现象被称为“摩西老母效应”。人的心理潜能开发是否得当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已步入网络社会,“电脑黑客”等高智能犯罪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可否认为是人的潜能开发失当,致使人性的扭曲,它没能用之于人类的进步事业,反而加害人类自身。由此,可以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潜能,而潜能的开发应与德性的培育结合起来,使潜能的发挥合乎人性的规范,能够提升人的价值,而不至沦落为一种人性的异化和反动。

  3.人之德性

  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性区别于的重要标志,发展德性即意味着张扬人性,德性的培育是心理教育的一项内容,因为,德性是具有心理特点的一个概念,它表现为个人依据社会善恶的规范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种人格倾向。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心灵处在无序状态时,就会出现混乱和迷惘,怎样使心灵归于秩序?这就需要培育良好的德性,使道德心理活动由自发、自觉递进到自由,使道德需要由本我、自我发展成超我,虽然心理教育不能替代道德教育,但心理教育在发展德性过程的作用则是其他教育(包括道德教育自身)所无法替代的。

  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发展心理与发展德性二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德性自身即表现为一种人格倾向,促进道德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教育与德性培育的结合点,心理教育通过发展人的各种人格特质为德性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了的人格特质又直接构成德性的一项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就心理教育来看,德性的培育既可以是认知性质的,也可以是陶冶性质的,还可以是训练性质的,关键是把握德性形成的心理序列,将游离的心理要素转化成稳固的人格系统。培育德性的关键是形成一定的道德力,道德力是依赖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协同培育而产生的心理能力,它是一种德性认知、德性情感、德性践行的能力,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心理品质。学生道德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道德情境,依赖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协同努力,尤其是心理教育中对学生认知、情意、行为的培育与养成,能较好地促进道德力的发展和人格结构的形成。总之,人性决定了人的可教性,德性表明了人的为善性,心理教育之于人的德性的培育,是对人性的一种张扬,是对美好人生的一种探求。

  六个方法 让孩子从小就自信

  自信就是一种魅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婚恋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怎样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信呢?相信这是每个爸妈都关系的问题。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经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牛奶。”你在外面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回到家,妈妈给你拿,好么?“

  2、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不要嘲笑孩子说错的话

  孩子刚学说话,发音不准确的时候。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孩子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把报纸拿给妈妈,好么?“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给孩子一个展示作品的空间

  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孩子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想要让孩子自信,那么就对孩子多一点肯定,让孩子一点一点的培养成一个有自信的人。不过,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自信过度膨胀,这样就成为了自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美女老师脱衣为同学讲解,也是蛮拼的!

  这个生物老师是在街上看到有人穿类似的衣服后产生的这个想法,在执行之前她得到了学校的同意。

  她准备的三套衣服,分别是关于人体器官,骨骼和肌肉。

  前期网络疯传的老师性侵学生。给老师们带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些变态的老师毕竟只是及极少数的。大多的老师都是全心全意的为了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不是很喜欢,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就要小很多,荷兰一名生物女老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对人体器官,骨骼和肌肉有所了解,而且能够清楚的记住。想出来一种奇特的教学方式,在授课的时候一层层讲解,然后一件件的脱掉自己的衣服。

  网友们,你喜欢女老师脱衣服为你授课吗?

  点拨,辞书释为“指点、启发”之意。它是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笔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点拨的方法和原则谈谈粗浅的见解。

  体态点拨,即教师借助体态进行点拨的方法。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与语言交流相对应而言的,也称非语言交流。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脚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讲话的速度、音量等。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远远大于语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常见的体态语言有以下几种:

  (1)动作点拨。动作点拨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方式。例如讲“蚯蚓运动”时,教师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体,左手表示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缩的运动;同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比划。这样就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目光点拨。目光点拨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例如,上课铃一响,学生便向教室鱼贯而入,此时教室里嬉闹谈笑声还会此起彼伏。教师走上讲台若以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或紧盯调皮的学生,教室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学生马上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3)表情点拨。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显示,是人的内心世界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表情点拨正是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十分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段。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教师若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学生会十分敏锐地调整思维角度,另辟蹊径,走出误区,找到正确的思路。

  生物科学是非常人文的一门学科,自己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学习压力大 怎么样减压

  压力很大,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根除压力,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处理它。一下是小编给出的建议:

  (1)确定你的压力源和压力水平。所谓压力源,是一种场合、一项活动或一些人,它们使你感到有压力、失控或烦恼。压力水平是指这个压力源对你的影响程度。应该确切了解你的压力源。是什么使你紧张、感觉糟糕,或是生气、愤慨?什么使你头疼?什么使你认为没人理解你,或没有办法解决你面临的问题?高中生大多数压力源来自于学习,但学习的压力源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达不到要求就有压力;有的同学是因为家长要求比较高而有压力;有的同学是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的批评造成了压力比较大;有的同学忧虑自己不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还有一个问题,压力的水平有多大?什么会引起严重的头痛而不是一般的头痛?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引发压力的,我们就不能处理压力,也难以理解压力源如何在心理、生理和组织方面影响我们。了解你的压力源,并且在它们出现之前就识别出来,这是压力管理中的一项必要技能。了解你的压力水平,能有效地帮助你控制自己对压力的反应。

  (2)实施时间管理技巧。对有些人来说,如果不能对客观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就会感觉有心理压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该设法去控制那些还能够控制的局部。改变你所处的环境,减轻令人不快的压力源的影响,常能达到减轻压力的目的。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去完成作业,或者将各种文件和学习资料分类摆放,或者听听轻音乐,这些改变能帮助缓解压力。

  (3)分享和披露。向自己和他人公开你的想法和感觉,对于减轻压力有着显著的效果。有时候,只要把面临的情况以及它是如何困扰你的大声说出来,就能帮助你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你将对此事产生一种新的态度或观点。从新的角度看待事情,往往能使你产生更积极的想法。比如,考试考了低分你可以消极对待,这是一种挫折;也可以积极对待,它暴露了你学习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你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

  (4)写日记写日记指有规律地留出一些时间来记录胜过中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写下你对特定的事和人的想法、感觉和反应,你可以对重要的事件发泄自己的情绪,并对此事获得新的观点。

  (5)和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朋友、亲戚、同学、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交谈对减轻压力非常有帮助。有时候,我们都会变得及其心烦意乱,这将是我们很难客观地看待问题。一双聆听的耳朵能帮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并接受一个我们自己可能没想到的看法。有效地咨询和顾问服务能对我们理解和处理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说你可能需要帮助,这并不是说你学习工作没有效率。人人都应该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压力管理能力。

  (6)心像法和心理意向正日益成为受欢迎的减压方法。“看到自己在篮球场上投出一个漂亮的三分”,“想想自己五年之后会在什么地方”,“看到自己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且开着一辆新汽车”等等,这些都是心像法和心理意向的例子——想象你在这样一个场景中,全力想象你理想中自己的行为、外表是怎样的,在头脑中创造一个你自己的形象。还要想象一下,如果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你将感觉如何。支撑心像法的理论是“成功造就成功”。通过积极乐观的想法,我们又是可以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去行动,并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

  (7)放松自己,不必紧张。只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就可以了。可以做个小测试,最后总结自己的能力如何——如果能力不错,就不必太紧张,只需正常发挥和扩展提高;如果能力较弱,也不必太紧张,多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请教老师、同学,或参加培训班培训来提高能力。太紧张会使自己的能力减弱,适当紧张会使你的能力有所提升。

  每回学习的时都会有种恐怕感,害怕考不出成绩这是造成每个大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在此可不可以放松下我一天订下几个小时来学习其他时间按我的爱好去吧,人是种动物心里高兴身心不疲惫做起事来就好多了,头脑清晰每天笑笑只要让我开心,你就会进步!

  福州初中老师出试题 你敢说你看过《西游记》么

  昨日,福州的张女士向本报记者晒出儿子在学校的两份单元考试卷,其中的“麻辣试题”不仅令读初一的儿子叫难,就连硕士的她也深感“鸭梨山大”。

  此外,记者还对30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随机采访,结果准确率均不足10%,均被“秒杀”,宣告“阵亡”。

  家长:老师出题偏门不单孩子得低分就连硕士毕业的自己也HOLD不住

  “这些题目不单儿子不会,就连我都‘鸭梨山大’。”昨日,张女士晒出儿子的两份成绩不理想的试卷,其中一份成绩还不到35分(满分100)。

  在这两份名为《西游记》系列,第1-15回、第16-30回的考卷当中,题型包含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张女士说,在还未细看试卷题目之前,她还对儿子的学习态度表示怀疑。在看完之后,方觉试卷题目“麻辣”,让硕士学位的自己也不禁咋舌。

  对此,张女士也列举了其中部分题目。

  例如,在填空题中,“孙悟空与二郎真君缠斗,先变做_____,真君变做饿鹰儿;再变做_____,真君变做大海鹤;又变做一个鱼儿,真君变做______;然后变做水蛇,真君变做______。”(答案:麻雀儿、大鹚老、鱼鹰儿、朱绣顶的灰鹤)

  在简答题中,一题问到,“黄袍怪花言巧语,以什么借口令国王相信他是驸马而唐僧是老虎呢?”(答案:黄袍怪说:陛下,十三年前老虎精叼走了公主,自己仗义救了公主。近日听大唐西天取经的唐僧也叫虎害了,变化做了唐僧,得了唐僧马匹与行李,过来迷惑你的。)

  张女士说,上述这些题儿子基本没填,被画上不少红叉叉,由于成绩太低,儿子很受伤,只好每天都阅读《西游记》。

  “儿子并不愿意提及考试的一些事情。”张女士说,她只从儿子零碎的话中得知,这样的考卷似乎是一周考一次,由每个班的老师轮流出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会不会损伤孩子读名著的兴趣呢?”对此,张女士脑中问号频频。

  调查:30位市民考试基本拿不到10分 市民对“偏门试题”褒贬不一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熟悉《西游记》的剧情吗?”昨日记者带着这两个问题,随机向30位市民提问。得到的答案基本是“肯定”。可随后,记者让这些市民作答,几乎所有市民都面露难色了,解答的准确率均不足10%。

  “这卷子给我考,估计还考不到10分。孩子们真不容易。”看完试题之后,刚刚大学毕业的林小姐表示,试卷的题目相对“偏门”,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种磨难。

  同样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朱小姐说,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并不是每个小孩子都爱阅读名著。如果把原有的阅读乐趣转变成一种任务式的负担,会把原本的好意给扭曲了。“毕竟不是专家,没必要研究得这么透彻。”

  “这不到35分的分数,确实蛮伤孩子的心。”还有不少市民表示,希望不要给孩子造成压力,为了答题去背诵那些复杂的文言文。此外,虽然分数只是参考,用打分的方式,确实有点让孩子受伤和消极。

  “当然还是很支持老师让孩子阅读名著的良苦用心。毕竟出这样的试卷也蛮难的。”40岁的市民陈女士表示,她个人建议多用选择题,和开放的问答形式,学习气氛也相对宽松。

  读书是为了什么

  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孩子说是因为父母的期待,完成父母的愿望,有的孩子说是为了以后过的更好,有的学生说是完成自己的梦想,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来看看下面是怎么说的。

  读书是为了什么

  读书是一种思考与认知,它并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财富提升,却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实则是知识改变了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对每一件事的态度。

  我们不断的用知识去丰盈,充沛自己的内心,最后,你认知到了骄傲自满的缺陷,于是你学会了自谦低调;你认知到了道德伦理的尺度,于是你学会了原则礼法;你认知到了自由的局限,于是你学会了对自由的把握;你认知到了苦难挫折的必然,于是学会了坚韧坦然的面对;你认知了仁义礼智信,于是学会诚实敬重。

  读书所获取到的知识并没有为你制造出财富,但却教会了你在容易和困难、前进和后退、诱惑与内心、理智与冲动之间如何做取舍;教会了你金钱可以干些什么,还可以创造出多大的价值;教会了你一份稳当的公务员工作,一份高薪工作,一个大型企业的offer对你意味着什么;教会了你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要的生活。

  你不爱读书,于你而言只不过是少了一种途径,一种了解并认知万物运行的途径。所以,你还看不懂名著,欣赏不了名画,在金钱和道德之间做了错误的选择,在进退之间畏首畏尾。你认知不到每件事物所带来的人生价值,所以同样的2000块钱,对每个人的收益增长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份岗位,对每个人的进步都不尽相同。

  每当我们遇到选择的时候,努力可以让我们有更多选择,而知识却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味。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没有成为这个世界上那么一小撮人,就是因为我们能选择的不多,对选择项的理解不够彻底。

  再过几许时日,再读几许书本,当你充分认知到这个问题中的种种选项后,你就不会再问读书是为了什么了。

  所以,明白了这些,你还在纠结读书是为了什么吗?简单的一点就是读书首先就丰富了你的知识,丰富了你的精神,开阔了你的视野。

【心理教育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知识点整理04-27

2017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整理08-12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整理07-11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整理12-13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整理09-02

关于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整理07-12

小升初数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2-11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整理12-10

有关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整理12-03

小升初语文冲刺知识点整理11-25